為了便于維護和降低污水處理廠運營的人力成本,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往往很大。而我國鎮級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規模一般為數百噸至數千噸。經驗表明,如將這類工藝用于村鎮農村污水處理,由于其運行費用高 、管理維護難度大,我國大部分村鎮將難以承受,會導致采用這類技術建成的村鎮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閑置。因此,目前我國村鎮農村污水處理中大量采用土地生態處理技術,其中以人工濕地應用最廣。下面萊特萊德為大家說一下最新農村污水處理設備的常用方法。
一、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
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是一種工程方案,利用地下人工介質中棲息的植物、植物根系、微生物,以及填料介質所具有的物理、化學特性,將污水凈化的技術工藝。我國現有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以潛流式為主,由于沒有動力曝氣,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、擴散速率小,主要依靠植物根系泌氧(≤3g/m2濕地),供氧能力很差。我國大部分現有人工濕地案例的用地僅為2m2—3m2/噸水•天,有的甚至更少。其后果是這些濕地系統僅可在運行初期短暫正常運行(除非實際污水量很小),大部分系統因為氧氣供應不足、厭氧菌大量繁殖而變成黑臭污水潭。此外,人工濕地對磷的去除效果較差,在低溫條件下不能正常運行甚至失效。
二、地下滲透污水處理技術
地下滲濾污水處理技術,又稱為化糞池系統,因其突出的經濟和環境優勢,是北美、澳洲等地污水分散處理的首選技術。然而,由于 設計欠佳、未考慮不同土壤類型差異、缺少維護 等原因,部分地下滲濾系統處理效果較差;同時,由于非飽和帶中缺少碳源,從而抑制了反硝化脫氮,最終導致硝酸鹽滲入地下水,這被認為是正常運行的地下滲濾系統最為普遍的環境危害。
三、其他污水處理技術
穩定塘技術——是由若干自然或人工挖掘的池塘組成,通過菌藻、水生生物等綜合作用而實現污水凈化的目的,其具有 基建投資少、運行費用低、維護簡單、不產生污泥 等優點,但傳統穩定塘 占地面積大、受氣候影響大,出水水質一般也不能達到較嚴的污染物排放標準。
生物接觸氧化法——在我國部分地區應用較多,兼有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特點,該法在池內設置填料,進行淹水曝氣,污水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充分接觸,使污水得到凈化。生物接觸氧化法 占地面積小,但能耗較高、管理維護復雜、對總氮和總磷去除效果較差。
在選擇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工藝時,要遵循技術成熟、處理效果穩定,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低,運行管理方便、運轉靈活,技術及設備先進、可靠等選擇原則。